第一性原理:創辦人在雜音中找到清晰答案的思維
- Chin-Yuan Yang
- 2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大家常問黃仁勳:「NVIDIA 為什麼能這麼快領先?」他的答案之一是: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思維。這也是 Elon Musk 最愛強調的祕密武器——靠著它,他敢顛覆航太與電動車的既定規則;黃仁勳則用同樣的方法,重新定義了 GPU,讓 NVIDIA 站上 AI 時代的舞台。
這種方法來自物理學:把問題拆解到最基本的真理,再從這些真理往上推導,它告訴我們不要盲目追隨「業界慣例」或「best practice」,而要不停追問:為什麼這個規則存在?它的根本假設是什麼?
對創辦人而言,這不只是一種思考方法,而是一道「看穿噪音、回歸本質」的濾鏡,創業過程中常常沒有現成解答,第一性原理能幫你在資訊洪流中清晰辨別、專注抓住最值得的突破點。
第一性原理:濾掉雜音,專注重點
很多創辦人在經營過程中會覺得資訊量爆炸:投資人的建議、媒體的聲音、競爭對手的動作,每天都有新的「雜音」。
如果你什麼都想跟,陷入跟風(FOMO),最終往往會分散焦點、失去判斷標準。第一性原理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幫助你把問題切回最根本的事實,過濾掉不必要的訊號,專注在真正推動成長的槓桿點上,這種思維迫使你問:
● 如果沒有任何「行業慣例」可參考,我會怎麼解這個問題?
● 如果資源只剩 10%,我會把它放在哪裡?
● 這個決定是因為別人都這樣做,還是因為這真的是我客戶的核心需求?
當你用這樣的問題檢視時,會發現很多外部聲音其實只是「雜訊」,並不能幫助公司邁向下一個里程碑,第一性原理的深度價值,在於它不是告訴你「要做什麼」,而是幫你把思路拆到本質,讓你在無數選項裡清楚看見「該捨棄什麼」。
理念聽起來或許還有些抽象,接下來透過三個實際案例,大家會更清楚看到第一性原理如何在創業過程中發揮力量。

案例一:營收卡住了怎麼辦?
● 慣性思維:營收停滯了 → 要多 hire Sales
● 第一性原理:營收的本質是「流量 × 轉換率 × ARPU」,問題可能不是 Sales,不是人力不夠,而是 pipeline 設計錯、定價策略不對、或是產品價值沒有被清楚傳達。
● 啟發:與其盲目加人,不如回到公式,把問題一一拆解。
舉例來說,早期 Dropbox 的免費 2GB 空間已經能滿足大部分個人使用者的需求,結果出現「只用免費就好」的情況,轉換率偏低。後來的調整:將免費空間的上限拉到剛好「不太夠用」的程度,在付費方案中增加大容量、團隊協作與安全性功能,最後發現,問題不是 Sales,而是免費版和付費版之間的差異太小,客戶沒有升級誘因,調整 pricing tier 之後,conversion 立刻翻倍。
案例二:投資與戰略判斷(跟風還是獨立思考)
● 慣性思維:AI 很熱門,只要跟上就不會錯過。
● 第一性原理:AI 的本質不是「加上 AI」三個字,而是找到能真正帶來持續價值的應用場景,無論是對外的產品功能,還是內部的流程優化,如果缺乏獨特的數據、清晰的痛點或可衡量的成效,單純跟風很快就會失焦。
● 啟發:創辦人可以問自己:我應用 AI 的方式,是否直接改善了效率、體驗或成本結構?這個應用是否能形成差異化或壁壘,而不只是短期的展示?在內部流程上,AI 是否幫助團隊更快、更好地執行?
第一性原理提醒我們:AI 不是潮流標籤,而是一種工具,關鍵不在於要不要做 AI,而是怎麼用 AI 在最本質的地方創造價值。
案例三:商業模式選擇
● 慣性思維:只要是 SaaS,就能享受高毛利與高估值
● 第一性原理:SaaS 的本質是「訂閱帶來可預期收入 + 高留存」,如果 churn rate 居高不下,本質上不是 SaaS,而是「分期收費」。
● 啟發:產品雖然表面上是 SaaS,但實際使用情境卻是一次性的,這時候,創辦人需要回到根本去問:產品是否解決的是持續存在的需求?還是事件驅動的需求?如果是事件驟發的需求,有沒有機會延伸出週期性、持續性的價值(例如數據洞察、長期追蹤、與其他系統串接)?我的收費模式是否能與客戶的價值體驗對齊?也許與其硬套訂閱制,不如考慮 usage-based、bundle 方案,甚至轉向 B2B 企業長約,才能把一次性的需求轉換成更穩定的收入流。
第一性原理提醒我們:真正的 SaaS,不在於收費方式的名字,而在於價值交付是否與持續付費邏輯一致。
結論:看穿表象,專注本質
第一性原理的價值,不在於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幫你拆掉雜訊,看到問題的最小真相。
當營收停滯時,它提醒你回到公式尋找根因;當面對 AI 浪潮時,它提醒你檢視能否創造持續價值;當設計商業模式時,它提醒你確認價值交付是否真的符合長期付費的邏輯。
創業路上,最大的優勢不是模仿別人,而是能從本質出發,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法。
或許你也會喜歡這些文章
關於 VENTURE⁺
熟悉 SaaS 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 SaaS 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 / 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