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觀點] 慣性思維:最容易偽裝成經驗的陷阱
- Chin-Yuan Yang
- 10月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慣性思維與經驗:助力還是束縛?
在決策與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常常依賴兩股力量:經驗與慣性思維,表面上,它們都來自「過去的累積」,但在實務上卻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一者能成為智慧的基石,另一者則可能變成看不見的枷鎖。

慣性思維:安穩背後的風險
慣性思維(Inertia Thinking)指的是人類傾向依循熟悉模式的心理習性。它有其好處:
● 面對類似情境時,我們能快速反應,不必每次都從零開始思考。
● 在高壓或緊急環境下,它甚至能提高效率。
然而,慣性思維的隱憂也不容忽視:
● 它可能讓我們忽略新變數,習慣「用舊方法解新問題」。
● 在變動快速的產業裡,慣性思維往往成為創新的阻礙。
正如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提醒我們:“The greatest danger in times of turbulence is not the turbulence; it is to act with yesterday’s logic.” 動盪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盪本身,而是依然用昨天的邏輯行事。
經驗:智慧的積累,還是偏見的來源?
與慣性思維不同,經驗是對過去事件的整理與反思,它帶來的是「原則」與「洞察」:
● 醫生靠多年臨床經驗,能快速判斷病情。
● 投資人透過多次案例歸納,知道投資機會是否合理。
但經驗並非總是可靠。它也可能變成另一種偏見:
● 「這個模式我以前看過,不會成功」——卻忽略環境已經不同。
● 「過去的方法讓我贏了,現在一定適用」——結果過度自信。
簡單來說:經驗是有意識的學習;慣性則是無意識的重複。
如何分辨自己在用經驗還是慣性?
以下三個檢測問題,可以幫助你快速判斷:
我有驗證前提嗎?
○ 只是因為「以前有效」→ 慣性。
○ 能說出「因為市場結構、商業邏輯、數據支持」→ 經驗。
我有考慮環境變化嗎?
○ 忽視競爭者、法規、市場週期差異 → 慣性。
○ 指出共通原則並調整 → 經驗。
這個判斷能教給別人嗎?
○ 只能說「因為我覺得是這樣」→ 慣性。
○ 條理清晰、可被複製 → 經驗。
心理學的解釋:系統一與系統二
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在《快思慢想》中提出:人的大腦有兩種思考系統。
● System 1(快思):快速、直覺、自動化,不費力。
優點:反應快,能處理日常與危險情境。
缺點:容易受偏見與慣性影響。
例如:開車遇紅燈立刻踩煞車;看到某類創業案立刻判斷「不會成功」。
● System 2(慢想):深思熟慮、需要專注、耗能。
優點:能做邏輯推理、數據分析、長期規劃。
缺點:消耗心力,不可能每件事都用。
例如:計算 37 × 29;或投資時檢查 TAM/SAM/SOM、財報細節。
慣性思維幾乎都是 System 1 的產物,而經驗若要真正發揮價值,往往需要 System 2 幫忙,把
過去案例轉換成邏輯化的原則。
四個方法:善用經驗,擺脫慣性
假設有一家 A 公司,是一間 Experience Management (XM) SaaS 新創,正在開發一個新模組,目標是幫助企業蒐集並分析顧客回饋。
過去,他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慣性假設:功能越多越好,產品才會更有競爭力。這次的專案,就是他們跳脫慣性的轉折點。
問「為什麼」
在做決策時,先停下來檢查前提是否仍然成立。
舉例來說 A 公司工程團隊提議把所有能想到的調查功能都塞進去:多頁式問卷、AI 分析、跨平台整合,甚至還想附帶語音轉文字,產品經理停下來問:「為什麼我們覺得客戶要的是最多功能?會不會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快速蒐集到有效回饋的工具?」這個「為什麼」,挑戰了團隊「堆功能=提升價值」的慣性假設。
假設驗證
把經驗當作假設,用數據或小實驗檢驗,而非直接套用。
團隊保留「功能越多越好」這個假設,但決定透過 客戶訪談與數據測試去驗證,結果顯示:企業客戶確實希望功能齊全,但在實際操作上,他們最常用的只有 2–3 個核心功能(例如:簡短 NPS 調查與即時回饋),多餘的功能反而讓系統顯得複雜,降低使用頻率。這證明了「功能堆疊」其實是低效的投資,甚至可能拉低產品體驗。
引入外部視角
與不同背景的人討論,讓自己跳脫思維慣性。
這次,A 公司邀請了幾位實際用戶代表加入設計工作坊,工程師依然強調:「功能越多,客戶越離不開我們。」,但用戶代表說:「對品牌來說,回覆率比功能清單更重要。」「我們沒有時間去探索 20 個功能,只想快速拿到可以用的洞察。」最後,團隊調整設計方向:推出 「核心精簡版」模組,聚焦在最常用的三大功能,同時保留 API 擴充選項,讓需要進階的企業能夠加裝,外部視角讓團隊意識到:簡單帶來的價值,往往大於複雜。
經驗升級
定期回顧成敗案例,將其提煉為「原則」,避免淪為僵化規則。
專案完成後,A 公司不只是成功推出了一個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他們更把這次經驗提煉成原則:「未來所有功能開發,都必須先定義:目標客群是誰?解決了什麼樣的痛點?核心使用場景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擴充,而不是一開始就堆滿功能。」這樣的原則,讓經驗不再只是一次專案的收穫,而能被組織持續複製。
A 公司的 XM 案例清楚顯示:
● 問為什麼 → 打破「功能越多越好」的慣性假設。
● 假設驗證 → 用數據揭露真正的高頻需求。
● 引入外部視角 → 從顧問與用戶聲音中找到被忽視的痛點。
● 經驗升級 → 把一次學習轉化成可複製的產品設計原則。
最終,他們做出了一個更精準、更易用的即時體驗管理模組,提升了顧客參與度與回覆率。
結語
慣性思維與經驗的差別,在於是否經過「覺察與反思」,慣性思維帶來的是自動化反應,看似高效,卻容易忽略變化;經驗則需要透過驗證與整理,才能沉澱為能被組織複製的智慧。
在快速變動的市場裡,真正的挑戰不是缺乏靈感,而是能不能避免用昨天的邏輯來解決今天的問題。當我們懂得問「為什麼」、進行假設驗證、引入外部視角,並將經驗升級為原則,我們就能讓經驗成為推動創新的動力,而不是束縛。
最終,決策與創新的關鍵不在於累積多少過去,而在於能不能持續跳脫慣性,讓經驗保持鮮活。
或許你也會喜歡這些文章
關於 VENTURE⁺
熟悉 SaaS 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 SaaS 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 / 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_edite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