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V+ AI 觀察站] 從想法到變現:Vibe Coding的技術挑戰與機會

  • 作家相片: Chin-Yuan Yang
    Chin-Yuan Yang
  • 3小时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 AI 浪潮席捲下,軟體開發與產品設計的世界正在快速演變。許多人開始談論Vibe Coding,一種結合直覺、工具與靈感的創作方式,讓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想法轉化為產品。然而,在這場革命中,仍有一些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技術基礎的不變本質


不可否認,程式設計、軟體工程、程式語言這些專業領域,仍是開發世界的堅實基礎。即使工具再怎麼進化,絕大多數程式設計知識仍舊適用,也不是每個人都想學寫程式,更不是每個人都想投入複雜的工程領域。


因此,開發工具逐漸分化成兩個世界:


一邊是專業開發者使用的傳統程式工具,他們追求高度自由、效能和可擴展性;另一邊則是業餘者或非技術背景人士所青睞的 Low-code / No-code 工具,主打「不需要碰程式碼」,讓初學者能安心投入創作,願意承擔更多成本來換取快速實現想法的能力。


[V+ AI 觀察站] 從想法到變現:Vibe Coding的技術挑戰與機會

AI 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AI 的興起,進一步模糊了這條分界線。專業開發者如今能利用 AI 協助編程,效率大幅提升;而過去無法自行開發產品的人,透過各種 Low-code / No-code 平台,也開始能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作品。從某個角度看,人人似乎都有機會成為「創作者」。


然而,即便工具再先進,軟體開發與產品打造之間,仍有一道難以抹去的鴻溝。真正要讓產品進入商業化,仍需要專業知識支撐。部署、維運等技術挑戰,這些都不是拖拉幾個元件就能搞定的。許多看似能快速產出的產品原型,最終可能成為繞遠路的嘗試,尤其當你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能穩定運作、承載商業價值的系統時。




組織協作的演進


從組織與職能的角度看,AI帶來的改變,並不意味著所有傳統角色會消失。過往企業之所以分成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UI 設計師、PM 等多種職能,正是因為每個領域都需要長時間的專業學習。即便今天 AI 可以協助生成部分內容,但組織「如何協作」的本質並不會被徹底改變。


未來的趨勢,反而是讓每個人都必須擁有更廣的能力邊界。例如,PM 不只是溝通橋梁,更可能需要懂得用 AI 工具快速做出產品原型,以降低溝通成本、加快決策速度。而 UI/UX 設計師,也可能需要更深入理解技術限制,以便設計更落地的體驗。



核心價值的堅持


AI 確實可以賦能每一個職能,但基本功、對使用者的理解,以及最終交付「商業價值」的責任,依然存在。再強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對細節的專注、對第一性原則的把握,或對商業結果的承諾。


使用者並不會因為你的產品是 AI 做的,就自動願意學會使用它。在使用者眼中,產品就是產品,他們不會去區分背後是 AI 還是人工完成。本質上,產品仍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工具只是幫助我們更快、更有效地達成這個目標。


結語:擁抱變化,堅守本質


變的,是工具越來越強大、門檻越來越低、人人都想動手嘗試。


不變的,是專業深度的價值,以及對產品落地複雜度的深度認知。軟體工程看似是古老的學問,卻有其存在的理由——它承載著數十年來無數開發者在實戰中累積的智慧與經驗。


AI 為創造力開啟了更多入口,但它們不是終點,而是一條全新、多元的道路。真正的挑戰,仍在於把點子做成能跑得動、跑得久、真正為商業創造價值的產品。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我們既要擁抱變化,也要堅守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核心價值。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 / 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關於 VENTURE⁺

熟悉 SaaS 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 SaaS 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Comments


  • Facebook
  • LinkedIn

Email: service@ventureplus.co

Address: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ㄧ段300號8F-3

TEL: 02-26574355

©2024 by Ventu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