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V+ 觀點] 估值愈高愈好?破解創業者常見的估值迷思

  • 作家相片: Chin-Yuan Yang
    Chin-Yuan Yang
  • 6月2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在創業圈中,「拿到高估值才是贏家」似乎成了一種默認共識。不少創業者將估值視為實力的象徵,甚至作為與同業、投資人、員工交流的核心論述依據。但估值真的是愈高愈好嗎?


實際上,估值不只是數字遊戲,更牽涉到公司策略、資金規劃、投資結構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過高的估值固然看似光鮮亮麗,卻可能種下未來發展的隱患。本文將拆解幾個常見的創業者估值迷思,協助你在資本市場中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估值愈高愈好?

「估值愈高愈好」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錯誤認知之一。對創業者而言,拿到高估值的確可以帶來一時的掌聲與關注,但過高的估值往往埋下未來的隱憂。當公司無法持續兌現成長預期時,極容易在未來融資時出現難以定價或估值下修的問題,不僅傷害團隊信心,更損害市場對公司的信任,讓公司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


實際案例中,不乏A輪估值過高、但產品還未進入市場驗證階段的新創公司,到了B輪因成長曲線無法匹配估值而被投資人冷落,甚至陷入無法再募資的窘境。這些教訓提醒我們,估值應該是反映公司真實價值的工具,而非追求虛榮的指標。


主觀投入與市場價值的落差


創業過程中,創辦人對產品的投入與堅持往往非常深刻,這些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不過,市場評價公司的方式,更多是根據未來的現金流、成長潛力與退出可能性等財務與策略面因素,而非過去的投入成本。


這樣的差距,有時難免讓人感到不平衡。但理解這一點,並不是要否定創業者的付出,而是提醒我們:當能夠將公司的價值清楚轉化為財務數據與市場指標時,會更容易讓外部理解、認同與支持。

同業估值的迷思


看到朋友圈中的其他創業者拿到高估值,或是某家與自己類似的公司募得高價時,你是否也心癢難耐?這正是「估值泡泡」的常見來源。


但事實上,即使產品類似,估值也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團隊過往的經歷、收入增長成長曲線、毛利率、用戶數據,以及投資人期待與策略配適度,都會大幅影響最終的估值結果。別讓「聽來的數字」變成壓垮自己團隊節奏的心理負擔,專注於自己的業務發展才是王道。


估值

建立合理估值的思考框架


在認識這些迷思之後,創業者該如何設定更貼近現況的合理估值?首先是自我評估核心數據。成長率、用戶留存、生命週期價值等,都是反映產品市場契合度與成長潛力的核心指標。這些數字也是投資人最關注的重點。


其次是考慮市場變數的影響,包括整體資金環境、同產業新創近期交易或退出價格、投資人投資組合策略與投資階段偏好等。與其抗拒市場環境,不如將募資視為取得成長動能的過程,保持策略彈性在能接受的範圍內靈活調整,與合適的投資人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有時候,接受略低的估值但獲得更多資源整合的機會,反而能為公司帶來更長期的價值。


創業者應更關注的是:這次募資是否能幫助公司走得更快、更穩?是否能匹配真正相信你的投資人?是否為未來下一輪、甚至退出階段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創業旅程中,與其追求帳面上的數字,不如專注於打造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當你的公司能夠為客戶創造實質價值時,合理的估值自然會隨之而來。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關於 VENTURE⁺

熟悉 SaaS 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 SaaS 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Comments


  • Facebook
  • LinkedIn

Email: service@ventureplus.co

Address: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ㄧ段300號8F-3

TEL: 02-26574355

©2024 by Ventu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