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觀點] 不上網活不下去? 平台經濟透過 AI 進化,加速顛覆你我的生活
- Chin-Yuan Yang
- 6月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還記得你第一次在網路上買東西嗎?也許是一張飛往日本的機票,也許是一件冬天的羽絨外套,又或者,只是一條急用的手機充電線。這個「點一下就完成」的動作,正在悄悄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
自1990年代Amazon、eBay等電子商務平台問世以來,「平台經濟」迅速崛起,改變了全球商業的面貌。不再需要實體店面、固定營業時間或距離限制,商品與服務的流通從此打破時空框架,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這只是起點,平台經濟並未停下腳步——它正持續進化。隨著智慧手機的興起,除了購物之外,用spotify聽音樂、用YOUTUBE看視頻、在家Netflix看影集、餓了打開Foodpanda點餐,出門打開Uber找司機,假日旅遊則找 Airbnb 訂房,這些平台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數位的平台,已經顛覆我們的生活模式,而且會持續顛覆下去。

平台1.0:資訊集中,但一切靠自己
曾經,我們以為網路只是一個「資訊黃頁」。
回到2000年代初,Amazon 和 eBay 剛問世,電子商務讓我們驚呼:「原來買東西不用出門!」這就是平台1.0的本質 – 讓交易搬上網路,讓消費者自由搜尋、自己決定。
所謂平台1.0時代,重點在於資訊的集中與可見。平台提供一個開放空間,讓買家賣家自由上架資訊、靠搜尋與比價自行媒合。這種「電子型錄」式的架構,賦予消費者充分選擇權,也就是資訊自由、交易自由,但也意味著——選擇的成本與風險,都由用戶自己承擔。
平台2.0:數據驅動的即時媒合與信任引擎
從你還沒說話,它就知道你要什麼。
進入平台2.0時代,關鍵技術轉變為「數據驅動的即時雙向媒合」。平台不再是資訊看板,而是主動分析用戶需求、預測意圖,甚至自動媒合合適對象。這正是Uber等新世代平台之所以崛起的原因。配對媒合不再是單方向的資訊傳遞,而是平台同時了解大量的供給與需求雙方,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雙方需求的媒合。你只要「釋放出一點需求訊號」,平台就會分析你的位置、習慣、預算、時間、過去點過什麼、聊過什麼、看過什麼,比你自己還懂你要什麼。
這種主動、即時、雙向的智能媒合,不再給你一百個選擇,而是給你一個「剛好」的人選。
生活型態的根本改變來自於各個領域的數位轉型
平台2.0讓我們從「找資訊的人」變成「被服務的人」。當你在滑手機訂便當、叫車、找清潔、訂旅館的時候,你已經身處在一個高度數據化、演算法驅動的生活系統裡。究竟我們生活中被平台經濟顛覆了多大的比例?以美國為例,根據各項研究報告與商務資訊可以發現,幾乎近半的生活服務已經逐漸的數位化,移往網路服務之中,即使是零售業的實體通路仍然存在,電子商務的滲透率在十年間佔據了近兩成的份額,十分驚人。

各項生活服務的數位平台滲透率
(參考資料:Global Market Insights 報告/U.S. Census Bureau /TravelAge West/Self Financial)
AI時代來襲,數位平台正進化為「平台經濟3.0」
數位平台經濟已從資訊媒合工具,演進為主導產業鏈與使用者生活的核心架構。從早期提供自由交易與搜尋功能的1.0平台,到能即時推送、主動推薦的2.0平台,演算法與資料分析已逐漸滲透至各行各業。如今,隨著生成式AI與自動代理人技術的成熟,平台正迎來第三次質變——「平台經濟3.0」時代。
進入3.0階段,平台不再只是輔助決策,而是逐步具備「代理」使用者的能力。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讓平台能理解自然語言輸入、建立上下文關聯,並自主完成任務。例如,AI可以自動為用戶報稅、管理財務、組合商品方案、與客服溝通,甚至代表用戶申請政府補助或進行法律申訴。平台開始從資訊服務者,轉變為「任務執行者」。舉個例子,當使用者輸入「我想下個月去西班牙旅行七天,預算六萬台幣」,AI 平台即自動根據匯率、機票價格、旅宿供應、天氣預報與簽證規定,規劃出一份每日行程建議。它會比價航班、訂房、列出景點間交通路線,甚至協助填寫與上傳電子簽證申請資料,預設好必要證件與文件格式。整體操作幾乎不需要使用者介入。
這樣巨大的轉變,讓平台競爭焦點從「流量導入」轉向「決策能力的掌握」。平台不再只比誰的用戶多,而是比誰能更快、更準確地理解使用者需求並主動處理。關鍵資源包括:
1. 資料深度與即時性:需要有跨情境、跨裝置的行為資料庫。
2. 模型優化與回訓機制:需建立高度個人化的語言模型與學習機制。
平台3.0將AI變成用戶的「數位分身」,不僅替你記錄需求,更能直接完成任務。在未來,平台會學會你的語氣、理解你的偏好、預判你的選擇,並在你還沒察覺時,替你完成一系列行動。除了效率的提升,更是生活模式與商業行為的徹底再定義。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關於VENTURE⁺
熟悉SaaS與AI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SaaS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