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圈中,我們常常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新創公司在快速成長之後,卻往往卡在「新創」和「企業」的邊界上,難以突破規模化的瓶頸,營收規模無法進一步擴大,組織效率逐漸下滑,甚至內部文化開始變質,公司的成長動能陷入停滯。
我們開始思考:新創公司從初期的敏捷、靈活,到逐步成長為一個成熟且具規模的企業,究竟會在哪些關鍵環節上遇到挑戰?是因為資源調配不當?還是因為組織管理跟不上成長速度?又或者,是因為決策的方向不夠清晰?
其實,成長的過程不僅是業務的擴大,更是組織結構、文化價值與運營模式的重塑。這篇文章我們將分享六個心法,幫助新創化解成長中的難題,實現從新創到規模化企業的成功轉骨。
1. EV > TV > MeV:企業價值優先
在組織內部,決策時應以「企業價值 (Enterprise Value, EV)」優先於「團隊價值 (Team Value, TV)」,再優先於「個人價值 (Me Value, MeV)」。若未加以監控,BU head/部門主管往往會優先考慮自己團隊的利益,甚至影響其他部門的效益,進而削弱整體企業的價值,而這種現象隨著組織成長而逐漸加重,CEO 需要注意。
2. 建立數據導向的決策文化
在規模化過程中,直覺式決策將無法滿足複雜的經營需求,建立清晰的數據追蹤機制,從客戶行為、行銷漏斗、營運效率到財務表現,讓每個環節都有可量化的指標,這些數據能幫助溝通時,有更客觀的討論基礎,加速決策過程。然而,許多新創常見的誤區是過於重視數據收集,卻忽略了數據分析與應用,管理者應該帶領團隊學會區分相關性和因果關係,理解數據背後的商業意涵,並據此制定可執行的行動方案。同時,也要小心掉入分析麻痺的陷阱,過度鑽研數據細節而延誤決策和執行時機。
3. 培養中階主管
當組織規模達到100+人時,管理層次和溝通成本開始增加,而這時中階主管在企業規模化過程中,就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策略執行的關鍵力量,更是組織文化的核心承載者。首先,跨部門協作是高效運作的基礎,協調資源、共同合作、解決內部衝突;其次,中階主管是企業文化的具體執行者和傳遞者;此外,V+建議中階主管可以提升對基本財務概念的理解,收入、成本與利潤的關係,方能將財務目標內化為團隊的執行方向。
4. 走到第一線:保持市場和客戶的手感
隨著組織規模越來越大,CEO往往離基層員工和客戶越來越遠。但越是規模化,越要保持對用戶需求的直接感知,走到第一線不僅是與員工和客戶交流,更是領導者檢視組織運作、發現潛在問題的機會,透過與客戶的對話,領導者能直接感知市場動態、識別流程中的問題,並作出更貼近實際的決策。
5. 透明建立信任
透明的溝通能有效建立信任,這不僅適用於內部員工,也適用於客戶、合作夥伴和投資人。透明並非意味著毫無保留地公開所有信息,而是強調誠實與負責任的態度,願意在適當的情境下分享關鍵資訊,讓員工、客戶、合作夥伴和投資人感受到被尊重與重視。
6. 別浪費任何一次危機:危機即轉機
危機往往伴隨挑戰與不確定性,但對成長中的企業來說,危機也可以是重塑未來的最佳時機。一個看似災難性的事件,例如市場劇變或系統停擺,可能暴露了隱藏已久的問題,讓企業得以重新審視內部流程、產品策略或組織文化。
在從新創到企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策略、文化和運營模式,才能保持增長動能。成功的企業往往能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節奏,並學會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當能夠以正確的方式解決這些挑戰,就能夠實現從新創到規模化企業的順利轉型,邁向更具影響力的未來。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關於VENTURE⁺
熟悉SaaS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SaaS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