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V⁺觀點】新創投資「堰塞湖」


台灣創投可能將面臨低退出的結構性困境

隨著全球資本市場自2009年開始的量化寬鬆政策,全球一級市場的投資案件數目逐年快速增加,至2021年達到高峰後才開始下滑。鑑於此一趨勢,仔細檢視台灣新創投資環境的發展,發現儘管投資一級市場的資金與案量仍有增加趨勢,資金的流動性問題日益明顯,台灣新創投資市場正面臨「堰塞湖」現象,即大量已投資資金可能無法在基金到期前順利退出並回收。

根據台經院 FINDIT 平台的統計(最後更新時間:2024/10/24),自2010年以來成立的台灣新創公司(註1)已累積7,957家,在這近15年期間成立之公司,大約有2000家得到法人投資,其中僅有30多家公司(註2)成功IPO,成功率不到0.4%,整體創投的投資成功率也同樣估計可能不到2%。

註1:新創清單中所列之臺灣新創企業,為2010年以後成立,具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之公司,且註冊地點在臺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臺灣

註2:此數據係擷取2010年以後成立的新創公司成功上市櫃並排除傳統及生技產業、重組上市及集團⼦公司


初早期投資可獲得較佳回報,晚期投資難有合理利潤空間

成功率有了數據,那投資回報呢?用上述成功IPO公司年報中揭露的增資價格作為創投的投入成本,對應IPO上市一年後的股價作為退出價格,可得出創投資金獲利的基準數據圖:

台灣IPO新創投資回報測算

上圖顯示,越早期投入的創投資金,可獲得較高的投資倍數,反映出早期投資的高回報潛力。然而,當公司進入成熟期後,創投的獲利空間逐漸縮小,收益趨近於零,甚至在部分案例面臨資本減損風險。


面對資金「堰塞湖」現象 創投做出的轉變

在這樣的市場中,台灣創投投資的案件往往受限於市場規模和技術的門檻不明顯等原因,不太容易創造高倍數退出回報案例。美國矽谷一級市場投資時有百倍以上回收的超高報酬,在台灣幾乎是天方夜譚。高倍數退出回報案例稀少,創投便難以依靠極少數成功項目來支撐整體基金的投資績效。多數投資案都距離IPO很遠,即使順利獲得下輪融資,帳面上估值提升,卻仍無法有效退出。

全球創投投資交易趨勢

由V⁺ 研究院匯總整理,資料來源:

  1. FINDIT 平台《【股權投資亮點觀測】Q3’2024全球鉅額投資疲軟,這兩大領域稱霸前三季鉅額投資榜單》

  2. FINDIT 平台《【全球創投風向掃描】上半年成績揭曉,邁入理性務實的新常態?》

  3. CB Insights, “ State of Venture Q2’ 24 Report”

  4. CB Insights, “ State of Venture Q3’ 24 Report”


而此現象並非台灣獨有,根據CB Insights報告顯示,全球創投交易趨勢自2021年以來持續衰退,極有可能跟退出不如預期而導致資金「堰塞湖」現象發生後創投所做的因應調整,整個創投行業可能正在進行一場明顯的轉變 — 創投投資決策更重視新創公司的實質獲利能力,這些轉變會影響基金風險管理與回報率的目標與策略規劃。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關於VENTURE

熟悉SaaS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SaaS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