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V+ 觀點] 高處相見:新創公司與策略夥伴的共創之旅

  • 作家相片: Chin-Yuan Yang
    Chin-Yuan Yang
  • 12分钟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新創公司面臨的發展困境


新創公司通常在市場上以創新和靈活性為主要競爭優勢。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資金壓力增大、業務擴展的困難,很多新創公司最終面臨發展瓶頸。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公司內部的創始團隊對未來充滿熱情和願景,但往往缺乏足夠的資源或經驗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對於這類公司,解決方案往往不僅是簡單的資金注入或管理層的改變。更多時候,調整心態,引入策略股東,進行公司體質與策略調整,成為了幫助公司渡過困境、實現長期增長的關鍵手段。



策略股東的角色與作用


所謂的策略股東,並非僅僅是資金的提供者,他們往往還能為公司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源和優勢:


  1. 豐富的行業經驗與資源


     策略股東通常擁有深厚的行業背景和廣泛的商業聯繫,他們能夠提供市場拓展、品牌提升、技術支持等資源,這對於處於困境中的新創公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2. 更高層次的管理與運營經驗


     很多新創公司在初創階段,由於資源有限,可能未必有完善的管理結構和流程。策略股東的加入,能夠為公司帶來專業的經營管理經驗,幫助公司理順內部流程,優化資源配置。

  3. 資金與資本結構的優化


     策略股東通常不僅能提供資金支持,還能帶來更多的融資渠道,幫助公司改善資本結構,解決現金流或資金鏈問題。

  4. 企業文化與創新保護


     儘管策略股東主導的管理可能改變公司的經營模式,但優秀的策略股東往往理解如何保護公司的創新文化,並與創始團隊共同推動未來發展。


案例故事一:從Uber看見策略股東的關鍵力量


Uber的早期困境


Uber 是一家成立於2009年的共享出行平台,最初由Travis Kalanick和 Garrett Camp 共同創立。Uber的創立初衷是改變傳統的出租車行業,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出行服務。在早期,儘管Uber的創新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但它在全球擴張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戰,包括與當地政府、出租車行業的強烈抵制,並且還需要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些困境使得Uber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盈利,並且持續燒錢。


2011年,Uber迎來了重要的策略股東——風險投資公司Sequoia Capital。隨著策略股東的加入,Uber的經營策略發生了重大改變。他們不僅給予了Uber大量的資金支持,還在企業運營上提出了深刻的建議。具體來說,策略股東帶來了以下幾個關鍵影響:


  1. 全球化擴展與市場調整


    Uber的創始人最初專注於美國市場,但策略股東建議並推動Uber將其業務迅速擴展至全球市場,並進行地區性的調整。在全球擴張過程中,Uber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對其商業模式進行調整,如在不同國家遵循不同的法律規範,並根據當地文化偏好進行服務定制。


  2. 資本運作與盈利模式調整


    Uber面臨的另一個困境是盈利模式的調整。雖然Uber的商業模式一度非常成功,但盈利卻依然遙不可及。策略股東與管理層共同協商,提出了許多改進措施,包括對訂價模式、費用結構進行調整,並推動Uber開發新的收入來源,如Uber Eats(外賣服務)和自駕車技術的投資。


  3. 團隊組織優化


    2017年,Uber進行了組織優化,由Dara Khosrowshahi 接任CEO。作為一名有著豐富國際化經驗的領導者,他的加入幫助Uber進行了全面治理結構的調整。在此過程中,創始人和策略股東之間的角色轉換,合作關係更加緊密,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資源來推動公司成長。


Uber的例子充分說明了新創公司引入策略股東對於關鍵議題突破的重要性。創始人基於對公司未來的考量,選擇與經驗豐富的策略股東進行合作。這樣的合作模式,讓公司能夠在資金、管理和市場拓展方面取得突破,最終實現了企業的重生和全球化發展。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有助於企業規模的擴大,還能夠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創新的優勢,並將公司的長期發展推向更高的層次。



案例故事二:Slack 與 Salesforce,共創企業協作的未來


Salesforce 創辦人 Marc Benioff 在合作宣布時說過一句話:「Slack 是 Salesforce 的數位總辦公室(Digital HQ),這是未來所有企業必須擁有的核心。」這不只是策略投資,更是一次共同定義未來企業溝通與協作模式的創舉。Slack 透過這次合作,完成了從新創溝通工具到全球級企業核心平臺的蛻變,實現真正的「共創式成長」。


故事來到2013年,Slack 誕生於舊金山,是一款專為團隊打造的即時溝通工具。起初,它被視為工程師和創業團隊間的「小圈子產品」,以極簡操作、頻道式聊天設計,深受新創公司歡迎。然而,隨著全球化發展及遠端工作的興起,Slack 開始面臨新的挑戰:


●      競爭對手壓力大:Microsoft Teams、Google Workspace 等巨頭快速切入市場,具備完整的企業級整合優勢。


●      企業用戶信任度與規模化不足:大企業期待更完整的安全保障、數位工作流程整合與商務應用擴展。


在這關鍵時刻,Slack 必須找到新的合作力量,突破成長瓶頸。2020 年,全球 CRM 軟體龍頭 Salesforce 宣布對 Slack 進行策略投資與併購,交易金額高達 277 億美元,成為當時 SaaS 產業史上最大規模的交易之一。不同於一般的完全整併,這場合作是一種 策略性投資 + 共創模式


●      Slack 維持品牌獨立與管理自主,持續保有開放創新的產品精神。


●      Salesforce 透過投資,將 Slack 納入其企業生態圈,並與 CRM 平台、行銷自動化、商務雲端等服務深度整合。


這場策略合作不只是金額龐大,更在以下面向實現關鍵突破:


●      強化企業市場滲透率:Salesforce 擁有超過 15 萬家企業級客戶,為 Slack 帶來強大的銷售網絡與客戶信任背書,迅速打開大型企業市場。


●      提升產品生態整合:Slack 與 Salesforce 平台整合後,企業用戶可直接在 Slack 裡查看 CRM 資料、處理客戶服務工單、協作行銷計畫,將溝通即時性與業務數據結合,提升決策效率。


●      加速營收與用戶增長:次年Slack 年營收達到 9.03 億美元,年增長 43%,遠高於產業平均水平。同年,付費客戶數量持續增長,特別是訂閱年收超過 10 萬美元的大型企業用戶,成長幅度超過 30%



Slack 選擇的不只是被投資,而是選擇了一個能一起走向未來的夥伴。


這些成功故事告訴我們,策略投資的關鍵並非控制,而是建立起一條雙方互信、互補、共同承擔風險並分享成果的成長路徑。當新創公司願意擁抱外部的專業力量,與策略股東攜手共創,便能突破成長的瓶頸,深化市場競爭優勢,實現企業長期而穩健的全球化發展。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關於 VENTURE⁺

熟悉 SaaS與AI 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 SaaS 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Comments


  • Facebook
  • LinkedIn

Email: service@ventureplus.co

Address: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ㄧ段300號8F-3

TEL: 02-26574355

©2024 by Ventu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