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創陷阱 — 比壞點子更危險的資源黑洞

在創業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談論「即早失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壞點子」造成的失敗中學習。但是,有一種比壞點子更危險的存在,那就是「資源黑洞」— 那些看似可行,卻緩慢而持續地消耗團隊資源的計畫。



緩慢消耗的危險性


壞點子通常很容易被識別出來。產品上市後,市場反應冷淡,或是技術前景難以實現,這些跡象都能快速顯現。然而,資源黑洞卻不同。它們就像溫水煮青蛙,初期可能看起來前景良好,甚至有一定成效,但隨著時間推移,投入的資源卻遠超過實際回報。


舉例來說,一家新創公司可能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某個功能,這個功能確實吸引了一些用戶,但使用率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團隊可能會因為「已經投入這麼多」、「一定是哪邊沒做好」或是「一定可以更好」...等的心態而持續投入資源進行優化,最終時間與資源消耗殆盡,才驚覺這功能方向根本不是客戶在意的價值。



直覺與數據的拔河:避開資源黑洞的關鍵


創業路上,最危險的資源黑洞往往來自於創辦人對直覺的過度信任。當一個產品或功能令創辦人深具信心時,很容易陷入持續投入資源卻看不到效益的循環。以社群平台 Google+ 為例,Google 團隊憑藉著對社群需求與趨勢的直覺判斷,投入了大量資源發展這個平台。他們相信用戶需要一個更注重隱私、分組明確的社群服務。然而,如果他們更早正視使用者參與度低落的數據,也許就不會在這個最終失敗的項目上耗費近8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資源。


另一方面,完全忽視創辦人直覺也可能錯過重要機會。Instagram 的創辦人最初開發了一款結合定位服務的社交軟體 Burbn,雖然數據顯示使用率平平,但他們注意到用戶特別喜歡應用程式中的照片分享功能,這個觀察結合了數據佐證和創辦人直覺。他們當機立斷放棄已投入大量資源的定位服務功能,專注發展照片分享,最終成就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成功案例。


綜合來說,如何避免資源黑洞的同時保有對市場的敏銳度,需要建立下面的循環和評估機制:


直覺與數據的良性循環:

  1. 以直覺發掘機會: 創辦人的市場敏銳度能夠指出潛在機會

  2. 用數據快速驗證: 設立明確的指標,在小規模測試中驗證假設

  3. 理性評估資源投入:根據數據表現,決定是否持續投入資源

  4. 適時調整或放棄: 當數據持續顯示低效益時,要能果斷終止投資


明確的專案評估機制:

  1. 目標設定

    • 設定具體的觀察指標

    • 訂定檢討時程表

    • 設置停損點

  2. 資源分配計畫

    • 細分各階段所需資源

    • 設定最大可接受支出

    • 定期追蹤資源使用效率與回報



透過這些作法,創業團隊既能保留創辦人直覺帶來的創新機會,又能藉由數據分析避免掉入資源黑洞。要記得,數據就像是照妖鏡,能夠及時揭露那些看似美好、實則正在吞噬資源的項目,而直覺則像是指南針,指引團隊探索新的可能性,兩者缺一不可,但必須有嚴謹的資源評估機制來確保平衡。


要記得,即時止損不是失敗,而是為更好的機會做準備。在創業的道路上,明智地分配資源,在決策上同時考慮直覺與數據,適時放棄無效專案,讓有限的資源最大化,往往比堅持走到底更加重要。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關於VENTURE⁺

熟悉SaaS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SaaS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