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創常覺得台灣不好募款,美國容易。但到美國上市的台灣新創,表現為何又似乎不如預期?

  • 作家相片: 豐賓 莊
    豐賓 莊
  • 2024年12月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這問題牽涉寬泛,筆者僅就自身20多年產業及投資經驗,提出一些看法及觀察。


首先,新創公司必須理解市場差異,這裡指的「市場」有兩個:一個叫「資本市場」,另一個是公司產品銷售的「商務市場」。新創公司在選定的兩個市場前,理解自身公司與兩個市場之間的三角關係極其重要,有些高度匹配,有些互不重疊,結果卻影響巨大。舉例來說:Gogoro在美國商務市場上並沒有相關產品銷售,卻選擇在美國資本市場掛牌,我相信公司一定有其特殊考量,但要說服完全沒有騎過Gogoro機車的美國/海外投資人購買股票,應該是有較高的難度。


反過來說,是不是Gogoro當初在台灣上市就沒這問題了?其實台灣上市櫃審查,主管機關對於公司獲利及其它條件有一定的要求,即使獲准上市,國內資本市場對於尚未獲利的公司給出的評價,也可能會不如公司的期望。這類的例子,其三角關係如下圖所示,公司產品與商務市場(台灣)非常搭配,營運體質與資本市場(美國)還算可以匹配,但其產品商務市場(台灣)與資本市場(美國)卻無法引發共鳴。


公司體質、TW商務市場、US上市資本市場之間的關係

也有人會說,台積電也為全球的IC設計客戶製造,不單只服務台灣客戶,卻也在較小的台灣資本市場發光發熱。沒錯!資本市場的選定,不一定要選最大的,而是要選最「合適」公司自身規模體質的,且該資本市場具備合理流動性,投資人有機會常常體驗到公司產品者為佳;至於產品的商務市場,當然是要越大越好,最好能擴及全球並包含上市地區,極大化收入及獲利結構。


其實重要的核心本質,還是在於公司的經營體質,中小型獲利的公司在台灣相對容易成功上市,且得到合理關注及流動性,待營運獲利規模更上層樓後,再考慮轉板或dual listing可能也是不錯的選項;但同規模的公司如果在美國上市,則需要付出極大努力,以更亮眼的成績(也就是更優異的成長及獲利表現)來換取市場關注。維持上市成本也高,一旦運營逆風績效不佳,即可能被邊緣化為低交易量的孤兒股。道理並不難理解:想像任何一位台灣本土極優秀的知名球員,初到美國打職棒,一方面要適應新的生活及語言環境,又要面對世界級競爭壓力、專業要求、同儕排擠等等不同磨練,卻還要發揮出比之前更優異的成績表現。


這,其實本來就不容易。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也歡迎追蹤我們 LinkedIn/FB,上面會有更多我們的分享:


關於VENTURE⁺

熟悉SaaS領域,並從產業本質出發,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之外,更帶給新創公司最缺乏的企業夥伴與產業資源合作、實務的成長策略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規劃建議。希望以最佳共同創業夥伴(Best Co-founding Partner)的心態,在SaaS新創、創投與產業企業三者間,建立起長期新創資源整合的合作橋樑。

Comentarios


  • Facebook
  • LinkedIn

Email: service@ventureplus.co

Address: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ㄧ段300號8F-3

TEL: 02-26574355

©2024 by Venture+

bottom of page